本期嘉宾简介:张杰平博士,牧鑫资产董事长、投资总经理。英国剑桥大学数量金融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的应用数学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应用数学和统计学学士,获评最优秀数学系毕业生。毕业后在瑞士信贷伦敦和新加坡分公司负责新兴市场外汇结构化衍生品的交易业务(曾管理超过100亿美金的衍生品资产)。 2012年回国合伙创立了上海杉树资本。 2015年创立上海牧鑫资产,建立团队并开展国内资产管理业务。
拥有多年的行业研究、策略开发及投资管理经历,擅长对衍生品架构、价格规律进行数量化实证研究,开发出有效的量化策略。曾带领团队开发了多个优秀交易策略并创建了集策略、交易、风控为一体的管理系统。
期权,很多人会觉得比较复杂,那么,该如何结合市场更具象的了解期权?国内期权市场与海外成熟市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期权和期货、股票在玩法上有什么区别?上证50ETF期权成交十分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期权在资产管理上又有哪些运用?对此,东方财富网邀请到了牧鑫资产董事长、投资总经理张杰平做客《财富观察》栏目,分享了他的精彩观点。
张杰平认为,国内很多投资者并不是那么专业,就需要有个工具把它所不喜欢的风险转移出去,期权是类似保险的非线性产品,只有这类产品才可以充分地转移风险。有了期权这个工具以后,整个市场的专业化会进步很快,势能效率也会提高很多,对整个金融市场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工具。
东方财富网: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这一期的财富观察。提起期权部分人对它的认识都只停留在概念上那么什么是期权?它有哪些优势?在资产管理中它又充当着怎样的角色?那么期权和期货相比有怎样的联系,和股票在玩法上又有怎样的区别呢?今天为大家请到这位嘉宾他在期权这个领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我们首先通过短片一起来认识一下他。 坐在我身边的这位嘉宾就是今天邀请到演播室的来自于牧鑫资产的董事长,投资总经理张杰平先生。张先生你好。
张杰平:你好,主持人好,大家好。
东方财富网:杰平,首先给我们来介绍一下牧鑫资产当前的一个大致情况以及你个人的一个从业经历。
张杰平:牧鑫资产是在2014年成立的,我们是专注于量化投资这一块,我们现在是基金协会私募管理人,同时也是基金协会会员。我们在量化这一块覆盖面比较广,现在团队有四十名左右的员工,有大概有二十位是投研,然后有五位是技术开发,然后有三名专业的风控人员,还有其他很多传统产品和市场人员。所以我们对我们的资金方在策略方面提供一个比较全方位的服务,我们比较强调量化在多策略、多资产和多周期和多品种这方面一个强项。牧鑫资产在这个方面也是整个团队也是相互配合,在这方面也是做了很多工作。在产品线方面,我们也做了像传统的中信策略,像CTA策略,还有像股票多投,量化机选,择时对冲的、宏观对冲的等等方面。同样我们在衍生品这块我们也推出独立的一个产品,在目前国内的情况主要是围绕期权这方面的产品给我们的资金方服务。
我个人,我应该是属于比较典型的理工科背景。第一我是江苏人,我高中的时候就出国去新加坡留学。在新加坡读本科和硕士,硕士读的数学,然后去英国剑桥读了博士,也是在数学方面的金融,数学加金融。
东方财富网:学霸。
张杰平:在学校里面应该属于这一类,学习比较好的,然后在大学的时候一直在学校里面,我毕业的时候也是学校里面,数学系里面还是排名第一。所以当时在新加坡还是不容易的一个事情,但是回头想还是学习挺好的一个学生。然后对数学这方面一直比较有兴趣。我是05年、06年接触到实战中的期权这方面的一个业务。当时在瑞士信贷就接触到这方面的业务。当时他们用很多很复杂的数学公式来研究这一块策略,然后它整个策略逻辑可以把期权作为一个可以用股票或者是现金来搭建出来的一个,像一个金字塔一样,金字塔可以用这个工具来搭建出来,整个搭建的过程是对数学的依赖是非常强的,整个过程也是非常完美的一个结构。所以我就在那个时候就入行这个行业,在伦敦一直做衍生品市场。所以我做的产品还相对比较复杂,现在国内的期权还是比较简单,我们当时做的产品还是非常非常复杂的一些金融产品,因为大家的需求越来越深度,所以对金融创新,金融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一直做外汇这一块,做东欧、中东和非洲的市场。2009年底,2010年初我被公司派到新加坡,也是拓展亚太地区的业务,所以一直做这一块。2012年回国,当时也是冲着国内期权有可能会推出,当然传的还蛮多的,我相信我在国外期权做了这么年,而且在国外期权这一块也是实战的经验非常充分,在国内的话应该可以发挥自己的强项。但是当时很多政策的原因一直等到2015年才推出,推出以后我们就第一次参与,后来我们就一直做,所以我个人的话是在期权这一块,衍生品这一块从业的时间比较长,差不多有十几年经验,一直做这一块,对这一块的话还是比较喜欢的,从我的个人角度看既利用到我的学校的学业的背景和我的专业性,而且可以让我找到很多成就感,这个工具。
东方财富网:我们提到期权大家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上,这个期权到底是什么?我们怎样去吃透它,理解它?杰平您是有长时间的市场研究了,能不能结合市场,结合着您对于这个领域长时间的一个研究,给我们更加具像生动化的介绍一下这个概念?
张杰平:我觉得期权它本身还是比较复杂的概念,跟股票相比有一定的复杂性,国内的话现在还是初期,所以我觉得在国内很多人对这块领域的理解还比较浅,但是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觉得交易所和各个券商做了投资的培训,做了很大的工作,其实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一个效果,但国内的话我们要认识到这个产品我们跟国外相比确实有很大的一个差别。
期权是非常古老的一个概念。像在《圣经》里面1700年之前就有记载了这么一个概念。但是金融市场真正开始的话是从1973年,1973年芝加哥交易所就推出这么一个期权,一笔个股期权。73年那个时候还没有计算机,所以期权对大家来说跟现在对大家期权的感觉来说当时是更蒙。但是1973年就有一些数学爱好者,提出一些非常美妙的数学结构来定价这些期权,但是当时没有计算能力,其实发展也是花了很长时间缓慢发展的。然后一直到95年以后大家计算机逐渐普及化,我觉得现在年轻人接触计算机比较早一些,但当时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小时候计算机当时还没有,所以当时计算能力是很弱的,但是随着计算能力的增强,其实期权在海外增长就特别特别快,它不是一个线性增长,是一个曲面性的增长,我是05年、06年也见证了后半期的增长,确实是非常非常凶悍,那整个期权,整个衍生品在海外的体量已经很大了,场内的话,15年年底的话就有40万亿美金。场外的话有接近500万亿美金左右。现在应该是超过这个数字。所以它这个体量500万亿美金那是很大的一个体量,国内的话我觉得现在刚开始,其实这个概念本身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有很多接触,只是对这个概念没有把它学术化。比如说我们所接触的一个工具就是保险。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风险,我们需要把风险转移给能够承担风险的这个人。比如说你开汽车,开汽车其实风险是挺大的,因为汽车有可能出事故,这个是从概率上面,从数学角度上面是有这个可能,但它一旦发生事故的后果其实是很严重的,对很多人来说其实是我们承担不起的。比如你开汽车你撞了一个法拉利就可能会面临很大的一个赔偿。如果你担心这个风险的话你有可能就不敢上路开车了。你如果想象我们所有的人都不开车,那这个社会的效率其实是很差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所以国家有一个强制汽车保险的概念,就是让所有汽车开的人都必须要通过保险的方式把我们的风险转移给可以承担这个风险的人。现在这几个就是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通过收取保费把你这个风险给承担过来,它通过分散的方式来管理这个风险。最终的一个方式就是我交了保费,我就不会太担心这个风险,我当然也会小心,但我不会为了担心这个风险而不敢开车,整个社会就是因为这个风险转移的特性,大家效率就提高了,因为你可以开车,你可以更有效地可以做很多事情。
我觉得金融行业同样的,金融行业其实很多还是我们国内经常说的散户,其实他们有很多投资者并不是那么专业,并不是那么专业就需要有一个工具把它所不喜欢的风险转移出去,其实期权或者叫非线性的产品,只有这类产品才可以充分地转移这个东西,所以我觉得有了这个工具以后,其实整个市场的专业化会进步很快,整个的势能效率也会提高很多。这个效率提高以后我觉得整个金融市场的成本或者摩擦成本都会降低,对整个国家对整个金融市场是一个非常正面的一个工具。 【详情】